学院新闻
跨越山海的奔赴:北大青年在世界博览会
2025-11-05
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交流任务,正需要一批专业可靠、充满朝气的青年加入。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期间,来自北京大学的六位学子——全身心投身其中,以热忱之心和专业之姿,成为这场国际盛会中一道温暖而坚定的风景。
世界博览会常被简称为“世博会”。这项诞生于1851年的国际性博览盛会,汇聚了世界各国当代的文化、科技和产业成果。在取形于传统书简长卷的中国馆,六个年轻的身影,带领世界宾客领略从悠久文明而来的中国,生动阐释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——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”。

大阪世博会北京大学志愿者合影
从左至右为方莹、于斯涵、杨皓景、刘震宇、杨云骢、曹颢宸
“这是一生一次的机会”
对于赴大阪世博会的六位志愿者而言,按下报名提交键的那一刻,是理想与现实交织下的郑重抉择。巧合的是,刘震宇、杨皓景、方莹、杨云骢是同班同学。“我在最终提交报名之前,其实没有任何的顾虑,”2024级日语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刘震宇的初心简单而坚定,“如果没去是很可惜的。”这份毫不犹豫在杨皓景身上同样显现:“没有什么犹豫和顾虑,就觉得肯定要来。”方莹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热忱,甚至“在选上志愿者之后,取消了所有实习计划。”
然而,并非所有决定都如此轻松。对于2022级日语本科生曹颢宸而言,这是一场现实的权衡,保研悬而未决,但之后他心中则出现了一个念头:“将来回忆这两个月,我们一起参加了一次世界性的大型盛会活动,能够积累故事、结识朋友。”杨云骢则犹豫的是秋招,选调推荐报名与志愿服务时间冲突,但转念一想,他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因为错过这个决定而后悔。事实证明,这两个月是“没有遗憾,并且是非常精彩的两个月”。

曹颢宸(右一)与大阪世博会比利时馆员工合影
“把志愿服务放到首位”
从观摩模仿到独当一面,志愿者们的能力在短短5天的交接期内得到了飞速提升。杨云骢的经历颇具戏剧性,在落地的第一天,他换好工作服,刚从更衣室出来就被临时委以重任。紧张的时间不允许他做预演准备,哪怕馆内展陈都还没走完一遍,他也凭借着对讲解稿烂熟于心的了解,完满完成了任务。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讲解的基础,刘震宇为参加此次志愿服务做了充分准备。他曾经为志愿者面试准备了四十多个模拟问题,每个问题都准备了中日英三语答案。为了熟悉外发工作的路线,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到园区各个角落去踩点,希望为参访团规划出馆间最优路线。正是这份努力让他在面对各级嘉宾时都能从容不迫、游刃有余。

杨云骢(右一)讲解

于斯涵(右一)为东帝汶总统讲解
在中国馆,最考验志愿者应变能力的,莫过于从一楼长廊到二楼影院的“坡道时间”。每一次接待都需要讲解、前站与礼宾三方的精密配合。“这是一个需要非常精准控速的瞬间,”杨云骢描述,前站需要提前跑上楼,精准计算电影开始时间并反馈给讲解员;讲解员则要不着痕迹地控制介绍节奏,或是延长时间寒暄,或是自然地加快将嘉宾引向影院。为了让嘉宾有更好的体验,志愿者需要让嘉宾落座时刻电影就恰好开始。“对于参观者而言这看上去有些理所当然,但对我们志愿者来说,每一次都是精密计算下的通力合作。”除此之外,如何根据参观者身份灵活转换讲解语言模式,如何处理嘉宾计划之外的临时需求,都是志愿者用心思考解决的。
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,志愿者们都在运用专业能力的过程中增进了自己的能力。曹颢宸就体验了这种“书本知识走进现实”的瞬间,在中国馆一楼的中日友好长廊内,他用昔日课上学过的遣唐使等知识,绘声绘色地为游客讲解中日关系史,增进了民众间的文化理解。
杨皓景和方莹,曾一起处理过两次游客争端。除了代表中国馆一方帮助安保人员了解具体情况,二人还在事后帮助安抚相关游客的情绪。她们及时响应,有条不紊,尽职尽责,但事后,她们也反思到“自己的日常语言好像不太够”,这将激励她们在日后进一步更新自己的口译词库。同样地,杨云骢也表示“志愿服务对我语言能力的提升超出了我的预期,服务期间比我想象中有更多表达和交流的机会”,和当地民众亲自交流,让他在教科书所学内容之外“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没有那么迟缓死板。”

刘震宇(一排左二)为大阪府知事做随行口译
“一下子干劲就上来了”
专业尽责的志愿服务背后是默默的坚守和体力的考验。在短短五天的志愿者交接期,负责介绍场馆的志愿者们为了熟悉不同的场馆,每天步行三四万步是家常便饭。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之下,志愿者们常常衣衫尽湿。即使在馆内值守,也需长时间站立,不能落座。如果上通班,工作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半。
曹颢宸忍俊不禁地补充,“有时回寝室时,宿舍灯还开着,室友眼镜还戴着,手机屏幕还亮着,但已经睡着了。”杨皓景也提到,最开始几天不太适应工作强度,“买了一堆膏药,贴腰一块、贴脚一双”。即便遭受体能的考验,志愿者们依然以坚韧的意志支撑自己,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新一轮的任务。
然而,身体的劳累,因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而无声消融。2024级法学本科生于斯涵提到,大家“整体相处得都很好,氛围也很棒”。在短暂的休息间隙,彼此开开玩笑,成为一天中的轻松时刻。方莹提到,团队里没有人计较谁做得多、谁做得少,“没有抱怨过”,遇到紧急任务,大家都能主动揽下。这种不分你我的支持,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。
外界的认可与鼓励,同样成为他们的重要动力。每天清晨,志愿者们都会遇到一位老爷爷,他特意学了中文,用不太流利的话语对他们说:“早上好,辛苦了,加油。”这句简单的问候,让志愿者们“一下子干劲就上来了”。于斯涵在接待过程中,也常常收到来自嘉宾游客或其他展馆的小礼物。她说,那些看似微小的回馈,却让他们感到“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”,在疲惫的时刻带来慰藉。

志愿者们收到的来自各个展馆的徽章
最令刘震宇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。她在青铜器展前深受触动,“竟然能亲眼看到这些四五千年制造的展品,觉得她没有白来世间走一遭。”杨皓景转述道。老奶奶对文物的深厚情感,让她颇为触动。正是志愿服务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互动点滴,成为志愿者们高质量完成服务的不竭源泉。
杨皓景坦言自己过去是个“会挂相的人”,情绪容易外露。但在这次服务中,她学会了“在镜头面前、在正式场合,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,始终面带微笑”。这种情绪的控制与调节,成为她在高强度工作中学到的重要一课。
北大外院的青年学子们,以扎实的语言功底与良好的职业素养,圆满完成了这项意义非凡的任务。他们将课堂所学融入实践,以专业诠释责任,以微笑传递善意,展现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担当。这段经历所沉淀下来的,不仅是语言的精进、心态的成熟,更是一份对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。
岁月流金,重任在肩。外院学子将继续以专业为桥、以语言为舟,深耕所学、笃行不辍,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传递中国声音,架起理解之桥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!

志愿者合影
